首页>>通知通告>>新闻发布

辽宁举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02-28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2017年2月1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闻发布会。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辽宁省科技厅科技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智军、辽宁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处长沈宁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新一轮辽宁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今天是辽宁省“四个着力”推进情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发布会,主要内容是请省科技厅的有关领导向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去年以来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提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同志,省科技厅科技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智军同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处长沈宁同志。下面,请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同志介绍情况。

  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

  各位新老朋友,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再次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对辽宁省近期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要点作简要介绍。

  一、2016年工作情况。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战线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3个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高企总数达到1837家,同比增长19.4%。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40.8亿元,同比增长16.7%。科技攻关取得系列突破,攻克重大关键技术34项,开发出重点新产品18个。大众创新创业蓬勃开展,众创空间在孵企业、团队超过5000个,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达到833家。

  (一)着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挖掘创新潜能。一是科技工作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发布了《辽宁省“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11个专题规划,梳理出高端装备制造等7个重点产业创新链条,凝练了八大产业66个科技攻关重点方向。加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政策供给。二是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建立了与国家相匹配的计划管理体系,制定了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办法和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推动由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为争取国家支持做好服务保障。全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1402个、资金15.7亿元,增长45%。

  (二)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得到国务院批复。省政府成立了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了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二是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申请发明专利总数占全省比例接近30%,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全省总数的1/3,形成了一批品牌效应明显、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沈阳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大连高新区“双创”工作被纳入国家整体众创空间示范体系。三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新批建沈阳新民市、大连高新区、葫芦岛南票区3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达到23个。

  (三)着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新批准组建38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全省三类平台总数达到128个。目前,依托平台累计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项目337个,获得专利1615项。二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推进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出国内首套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线的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产品,做优了工业机器人、核主泵、IC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创新链。沈阳机床成功开发出具有智能、互联特征的i5智能控制系统,大连理工大学、高佳化工等单位多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助力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三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持续推进。制定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认定三年滚动实施方案,新批建联盟试点12家,总数达到76家。

  (四)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发展新的动能。一是成果转化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16条支持政策。选择沈阳工业大学、省农科院等16家院校和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试点,推动制定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成果转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了覆盖省、市、县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员体系,搭建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筛选入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61个。三是院地、校地合作扎实推进。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丹东育成中心入驻项目达到15个。加大“两院十校”最新科技成果信息推送力度,举办了专题对接会。

  (五)着力推进科技强农惠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新审定粮油作物新品种43个,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6.8%。推进开展粮食丰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制定农业各生产领域技术标准、规程近100项。二是农村科技特派行动不断深化。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新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团23个,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近2万名,初步形成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扎实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实现15个贫困县全覆盖。三是科技惠民工程成效突出。推进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批复组建3家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试点。沈阳市糖尿病眼病、建平县肝脏疾病和沈阳市铁西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等综合示范工程,超过百万人受益。发布《辽宁省第三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推广应用重点节能减排技术30项。

  (六)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众创空间得到较快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省已备案众创空间105家,择优确定了62家众创空间命名为“云启众创”,有48家众创空间和17个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备案。二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加强对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挂牌企业融资服务,组织开展了系列投融资对接活动。沈阳市入选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鞍山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辽阳市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三是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新认定26家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成功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争取到“国家流动科技馆”开进辽宁鞍山岫岩等5个县区。开展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宣传,营造了鼓励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要点。2017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将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要求,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两会精神,坚持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抓好“创新发展六项行动”。

  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创新环境构建行动。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科技强省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对远、中、近期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加强科技政策的有效供给,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落实。充分发挥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省市联动的科技金融体系,多渠道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技宣传工作力度,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实施“高企三年倍增计划”。制定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建好高企培育后备库,在库培育企业数量力争达到3000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制定跟踪服务计划和金融支持计划,推动一批高企快速成长,力争到2019年全省高企数量翻一番。开展“科技供给侧改革年”活动,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省属院所结构布局,推动辽宁省工业创新研究院组建,充分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切实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继续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高地引领行动。开展“高新区建设年”活动。把高新区作为推动全省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策源地,支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发展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实现全省高新区主要经济和科技指标增长率高于所在地区水平。全力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

  成果转化促进行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全面对接三次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别制定科技供给对接方案。全年至少组织100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推动10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挥好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健全完善平台功能,及时发布科技成果、企业需求和对接活动等信息,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对接会。继续深化与“两院十校”战略合作,推进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培育和活跃全省技术市场,全面推进科技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八大产业技术创新;聚焦国家战略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创新人才激励行动。全力打造人才特区;充分发挥院士队伍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奖励激励引导作用;建好招才引智平台。

  此外,为动员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省委、省政府拟于本月20日举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届时将有系列重磅政策出台。最后,诚挚地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也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人民网记者:

  从刚刚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的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已于2016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请问,从获批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辽宁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处长沈宁:

  自获批建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制定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召开3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组织沈阳、大连市分别制定了2016年至2018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了沈大自创区政策落实和各项规划编制等工作,目前自创区建设发展的开局起步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沈阳IC装备、汽车零部件、健康医疗、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始终保持正增长,航天三菱、新松机器人、东软医疗等一批骨干企业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大连大力实施“IT+”战略,重点扶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新优势,去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收入达1050亿元;6家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入驻。二是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初具规模。沈阳汇聚了公共技术研发、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等五大类18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近20亿元,组建了2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18家,目前从业人员超过12000人。大连有效落实“众创十二条”、“金融八条”等政策,形成了支持创新的政策链条,目前众创空间31家,在孵企业近500家。三是开放创新辐射带动效果明显。沈阳科技大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科院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逐步显现。每年5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已汇聚中高级人才达到7800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达到720人,国内领军人才达到10人。大连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入驻踊跃,“海创周”200多个项目参会,378名高层次海内外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四是各项政策先试先行进展顺利。沈阳出台了《沈阳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措施》,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人财物自主管理、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审批体制机制改革,给予自创区市级行政、经济审批权限。大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启动实施了普惠性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发明专利资助等15项配套政策,建立了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科技基础建设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腾讯大辽网记者:

  高新区是推动全省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策源地,据悉辽宁将在2017年开展“高新区建设年”活动。那么,在“高新区建设年”中将有哪些促进高新区加快发展的举措? 

  沈宁:

  这方面的举措大致可概括为8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聘用国内外高端人才,职务不受职数限制,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岗位限制。大力实行“档案封存、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绩分配的薪酬机制,重点向高端人才、有突出贡献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二是做好高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全要素资源整合、全产业链创新的新理念,形成整体协调推进的局面。发挥沈大自创区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省高新区主动承接技术和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各类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协调推进高新区已形成规模的主导产业或正在培育的新兴产业,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重点打造以龙头或骨干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企业群和产品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丰厚度。四是抓好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围绕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梳理国家、省市现行的科研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以及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普惠性政策,形成科技创新政策包,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五是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制定和出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构建人才高地。引导高新区对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千计划”、“海外学子创业周”,吸引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发团队和专业服务团队。六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高新区建设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协调推进重点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建设专用技术研究院、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机构服务功能。七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争取每个高新区均建有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平台,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政府与投资机构共担风险,解决科技型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八是强化高新区的动态管理。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将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高新区实行动态考评,实行末位淘汰制,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当地市政府。

  北国网记者:

  辽宁省的农村科技特派工作无论是在工作模式上,还是在工作成效上均走在全国前列,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农村科特派工作在培养新型农民技术员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王学来: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科技特派工作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去年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及农民技术员培养“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团28个、特派组256个,培养农民技术员近2万名,初步形成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中,为有效解决目前农民素质普遍偏低,承接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动力和能力不足问题,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深入实施了“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由省科技厅出资(学费、宿费),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进入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10所农业院所,接受非学历的专业技术培训。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辽宁省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共开设旱田、水田、花卉、果树等19个涉农专业。学员结业后,经考试合格颁发省人事厅的农民技术员证书、省科技厅、省工商局的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大学的结业证书。返乡后由所在县(市、区)确定为科技特派员,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在农民科技特派员的带动下,很多村成为养猪村、养鸡村、养鸭村、蘑菇村等,还有的农民科技特派员成为村主任、村支部书记。此外,为培养现代农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启动实施了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从结业农民技术员中选择成立农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学员,参照农业MBA的培养模式,开展为期一年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目前,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五期,培养学员397名,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比如沈阳市辽中区学员率领30多户农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开展五味子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经营,年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近1000万元。

  香港大公报记者: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辽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辽宁就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问题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智军:

  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供需结合、精准对接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紧扣“重大需求”,强化“省市联动”,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统筹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平台与载体的科技成果供给,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利用好“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制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两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通知》等16个政策性文件,省人大对《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进行了修订,在国内率先出台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为科技成果转化“能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二是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侧载体建设。积极推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各市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重点推进了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丹东育成中心以及联合研发平台建设,有效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支持企业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启动重大项目48个,攻克核心关键技术73项,开发出18个重大装备产品和24个关键部件。四是举办科技成果专题对接活动。“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共召开各级各类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300余次。通过召开专题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和技术成果推介会,推进科技成果在辽转化和产业化。五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力度。搭建了覆盖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发布科技专家信息11171条、科技成果信息2904条、企业技术需求信息620条。组织开发了造船、镁质资源等23个专题专利数据库,免费向社会开放。建立了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筛选入库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61个。

相关新闻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