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 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 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10月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管理条列、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12月被批准向国内外开放。在1994年、1997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先后五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全国实验室评估。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河海大学张长宽教授,实验室主任为董国海教授。
为适应我国港口与近海油气工程的大规模发展、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污染治理、深水养殖技术、深水筑港技术等的发展需求,实验室立足于探索海岸和近海工程领域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解决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为工程设计规范与标准提供依据。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次评估时评估专家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意见,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五个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动力因素与海岸、海床和结构物的相互作用;(2)海洋环境污染的动态分析与防治;(3)海岸和近海工程结构体系及其全寿命性能评定和设计;(4)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统的安全防护与防灾减灾;(5)海岸和近海工程系统的数值仿真与实验模拟技术。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波浪与海上工程结构的相互作用。实验室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的支持下,围绕开孔式新型海岸结构、波浪与海洋工程结构作用的分析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为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规范制订、设计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海洋环境中物质输运与污染扩散。实验室在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水环境中物质输运与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建立了耦合的模拟模型,解决了水污染模拟中的一些关键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对水环境质量改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单位、第2完成人)。(3)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和分析方法。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建立双K断裂模型与双K断裂参数计算理论,提出了基于裂缝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理论,对混凝土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4)海岸与近海工程结构抗震、监测与控制。实验室以海岸和近海重大工程为研究背景,针对核电站核岛工程的抗震安全评价、深水海洋平台的减震、深水油气管道的破坏机理、海工结构动态健康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水下工程的应用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攻关,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研究成果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海上工程结构的实验模拟与现场观测。实验室一直十分重视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的研发工作,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液压伺服多项不规则波造波机系统、大型液压静动三轴试验机、二维水下振动台等大型设备,在非冻结模型冰试验技术、波浪物理模拟新技术、海洋土工程特性实验技术、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研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实验室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包括5个二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皆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有固定人员10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A类7人,B类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A类5人,B类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实验室将始终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立足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我国海岸、近海及海洋工程建设的未来需求,探索这些工程领域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储备问题,开发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分析软件包,致力于解决我国港口设施建设、近海油气开发以及海岸开发利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为工程设计规范与设计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与基础数据。实验室现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海洋环境、海底管线、激光流场测试技术、结构抗震等方面开展了高层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