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创新基地>>国家高新区

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布时间:2018-05-04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本溪高新区是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地处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北距沈阳30公里,南距本溪20公里,沈丹高铁、丹阜高速、沈丹铁路、104国道、沈本产业大道贯穿全境,到丹东港口、营口港口不过200公里,周边1个半小时车程范围内有6座城市、2300万人口。区域面积17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55.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生物制药及疫苗、高端仿制药及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食品和保健品、医药相关配套和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 

  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综合本溪药材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条件,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以本溪高新区为核心,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打造生态健康城市。九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鼎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几届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国药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以“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举全市之力发展以生物制药及疫苗、高端仿制药及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食品和保健品、医药相关配套和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截止目前,高新区在药都建设之初仅有4家中药厂的基础上,成功集聚了包括上海医药、上海绿谷、华润三九、恒康(四环)药业、世界医药50强企业日本卫材、韩国第一大处方药生产商大熊制药等国内国际知名药企在内的产业项目126个,通过GMPGSP认证企业49家,注册划转药械品种652个,包括药品品种563个、医疗器械品种76个、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品种13个,其中独家品种和中药保护品种35个。2012年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已成为国内同类园区中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出口中药材及保健品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7个国家级高端品牌的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 

  围绕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快速凝聚产业攻坚合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大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强力推动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成立了推进高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凝聚起全市上下加快高新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引导市直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高新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食药监局、市经合办、市服务业委、市法制办等一大批部门搬迁至高新区,主动靠前参与药都建设,市卫计委积极帮助企业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市人社局全力推动医药企业品种进入医保目录,形成了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药都的发展格局。

  二是集聚科技资源,逐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建成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中国药都创新园和创业园,引进华大基因等海内外高层次科研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9家,构建了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医药临床研究等8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已为区内外企业提供技术、产品、金融等相关服务25000项,收入超5亿元。引进以中组部“千人计划”马宁宁为代表的国家和省级人才40余名,承担国家“863”、“973”以及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10项,拥有在研品种374个,完成转化147项。拥有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4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7个(不包括药科大学),总量全市第一。依托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建设了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医药集团搭建的化药中试研发服务平台和依托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搭建的生物制药产业化服务平台正在加快推进。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较2008年中国药都建设之初增加19家,占全市比重为70%,此外还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即将获批。2017年,高新区组织申请专利304项,获批161项,同比增长133.3%;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218万元,同比增长29%,成交额全市第一。中国科学院贺林院士与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共同建设的本溪盛京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国工程院丁健士与上海绿谷(本溪)制药有限公司合作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启动,标志着高新区在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方面进入新阶段。高新区现已形成了企业、研发、孵化、中试、教育等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撑能力快速提升。

  三是推动高校进驻,加快打造专业化教育功能区。成功引入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计6所医药相关高校,基本形成了医药结合、中西结合,涵盖中专、大专、本科的医药类专业化教育功能区,初步建立了医药基础创新体系,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才引进、人口素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目前,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一期、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已正式招生办学,入住师生3.2万人。特别是20169月,素有“北药”之称的沈阳药科大学整体搬迁入驻,全方位融入高新区发展建设,迅速提升了本溪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充分发挥沈阳药科大学等高等院校研发的优势,我们专门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加快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同时,本溪高中北校区、省实验学校本溪分校、东方剑桥国际学校、药都幼儿园相继开始招生办学,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

  四是推进新城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九年来,高新区在开发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基本没有一条园区内部道路,房地产面积仅有3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通过省、市政府支持和区级政府自筹方式,先后投入近7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讯光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百余项工程建设。建设道路70余公里,铺设各类管网410余公里,完成基础设施配套40平方公里,净水厂、污水处理厂、供热中心、天然气门站、二次变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沈本产业大道、药都大街、木兰路、丹阜高速石桥子高速口改造、站前大街、客运枢纽站、沈丹客专等重大交通工程和沈本医院、华联商厦、药都广场、行政服务中心、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沈本城际公交和连接主城区及区内的7条公交线路相继开通;累计开发房地产245万平方米,是2007年的8.17倍,竣工178万平方米。目前,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5平方公里,是2007年的12.5倍;集聚人口11万,是2007年的2.9倍,有效拓展了本溪城市空间,走出了一条产城高度融合、互为支撑发展的新路,加快了沈本一体化进程。 

  五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链条延伸拓展。抢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机遇,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增量项目的引进力度。围绕重点区域招商,由市领导率队,先后200余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欧美、日韩、以色列等重点国家,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对接力度,2016年以来新签约项目37个,项目投资总额71.6亿元。承办2017中国医药50人论坛和第四十五期同写意论坛,协助上药集团承办第五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协助沈阳药科大学和千人计划专家马宁宁举办国际制药工程协会生物制药研讨会,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升药都知名度。组织专门力量,全力对接氢能产业园项目。积极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委托招商机制。紧密联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沈阳应用生态所等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搭建招才引智、引品种的新渠道,促进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

  六是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造要素集成的政策体系。坚持“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采取企业评议、搭建平台、拓宽渠道等举措,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市推进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调度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并从中选出50户重点企业,由市、区两级领导直接包扶,对产业项目进行全员对接、全程服务。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建设民主评议工作,每半年组织高新区重点企业和项目单位对市直部门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不满意率不达标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严肃问责。搭建企业与银行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银企对接会,2016年以来帮助企业落实贷款12亿元。搭建企业与医疗机构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本地市场,加快成长步伐。指导高新区出台关于引进人才和开发、引进品种的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开发、引进首仿药、原研药等重磅品种,为企业积蓄持续发展的动能。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中海康药业、迈迪生物和晟麦实业3家企业2016年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实现我市企业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业、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改造、总部企业发展等5个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伴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96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占全市比重为4.5%,较2007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12.51亿元,是2007年的2.64倍,占全市比重为7.3%,较2007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41.87亿元,是2007年的10倍,占全市比重为17.8%,较2007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全口径税收收入13.55亿元,是2007年的7.2倍,占全市比重为18.8%,较2007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4亿元,是2007年的6.9倍,占全市比重8.6%,较2007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涉企五大主体税种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29.4%。同时,反映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消耗快速增长,全区用水量446万吨,是2008年药都建设之初的34.3倍;燃气使用量944万立方米,是2008年药都建设之初的72.6倍;用电量2.8亿千瓦时,是2008年药都建设之初增长的2.5倍。今年1-7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4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5亿元,同比下降60%;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下降66.1%;全口径财收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5%。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税收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完成医药产业应税销售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0.79%;全口径药企税收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2% 

 

  2

 

  3

 

  4

 

  5

 

  1

  

相关新闻